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一、疾病概念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下肢动脉壁增厚、僵硬、迂曲和失去弹性,继发血栓形成,致使动脉血管腔狭窄、闭塞,肢体出现缺血症状,称之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多见于中老年病人,好发于中、大型动脉。男性病人比女性多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常可并发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严重时可发生肢体坏疽,截肢率和病死率较高。根据病变侵犯血管的不同,临床表现亦不同可分为:(1)主动脉分叉处闭塞;(2)髂股动脉闭塞;(3)股、腘动脉闭塞;(4)胫前和胫后动脉闭塞。
二、治疗原则
(一)腔内介入治疗采用血栓清除、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创伤小,简便易行,安全有效。
(二)外科治疗主要采用各种血管转流术,包括人工血管和自体血管的解剖内及解剖外途径的转流;血管内膜剥脱术。
三、护理措施
(一)术前观察及护理要点
1.心理护理由于肢端疼痛和坏死使患者产生痛苦和抑郁心理,护士应关心体贴患者,言语恰当,讲解有关疾病知识,多倾听,从而诱导、鼓励、安慰患者,使其情绪稳定,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
2.饮食护理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蔬菜和水果。
3.患肢护理观察患肢皮肤温度、颜色,末梢动脉搏动情况,必要时测量患肢血压。注意保暖,应避免用热水袋、热垫等直接给患肢加温。勿使肢体暴露于寒冷环境中,以免血管收缩。保持足部清洁。如有皮肤溃疡或坏死,应保持局部清洁,加强创面换药。
4.体位指导卧床时取头高脚低位。避免双下肢交叉,防止动、静脉受压。
5.生活指导戒烟。
6.做好相关术前准备。
(二)术后观察及护理要点
1.生命体征的观察术后心电监护,密切观察血压变化,30-60min观察一次。
2.术侧肢体的观察腔内治疗观察穿刺处敷料有无渗血,指导患者术侧肢体制动。外科手术者观察切口有无渗血,以及患肢血液循环情况。
3.留置导管溶栓护理①注意导管的妥善固定和通畅,防止导管的脱落和导管阻塞。②正确连接微量泵,并按时观察各个衔接处。
4.患肢的观察密切观察患肢的肤温、肤色,足背动脉搏动有无改善,患者疼痛及肿胀有无改善。观察患肢有无缺血再灌注损伤,如:患肢有无肿胀加重,有无水泡等。
5.皮肤护理如患者出现下肢溃疡、坏死等应及时换药,保持肢体疮面清洁干燥。协助患者经常翻身,避免发生压疮,尤其是老年人。
6.心理护理要多和患者沟通,指导患者保持心情舒畅,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7.功能锻炼适量活动,循序渐进,以利于侧支循环建立。
(三)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急性动脉血栓形成患者治疗后已经完全通畅或好转的下肢动脉搏动再次减弱、皮温降低、肤色苍白或疼痛加重。预防及护理:术后遵医嘱及时准确应用抗凝药,对于下肢动脉搏动及皮温皮色认真进行床头交接班。一旦怀疑,应立即报告医生,必要时行血管造影、取栓或留管溶栓等治疗
2.静脉血栓形成置管溶栓卧床时间久,肢体缺乏活动可能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出现下肢肿胀。预防及护理:为防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卧床期间指导患者运动腓肠肌,使用循环驱动泵间断进行气压治疗。
3.血肿及假性动脉瘤导致血肿或假性动脉瘤的原因可能为反复多次穿刺、导管过粗、血管壁损伤严重、患者凝血机制差、血小板严重减少或术中肝素用量过大、压迫止血手法不当、压迫时间过短、下肢活动过早等。预防及护理:医师应严格把握拔除鞘管的时机,拔管后准确压迫,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并沙袋加压。护理上应配合医师尽早排除导致皮下血肿的原因,密切观察穿刺局部,拔管前要绝对卧床,患者咳嗽或排便时用手保护穿刺部位。
4.下肢过度灌注综合征闭塞动脉开放后血流通畅,局部皮肤呈现紫红色,皮温高,局部肿胀,以小腿和足部为明显。患肢较术前更为疼痛,需要应用止痛剂。观察小腿或足部有无坏死征象,肿胀部位给予硫酸镁每日3次湿敷,疼痛难忍者遵医嘱给予止痛剂。
(四)出院指导
1.饮食指导禁烟禁酒,禁食高脂及刺激性食物。多食水果蔬菜,豆类食品,保持大便通畅。
2.生活指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者积极治疗原发病,肥胖者应减轻体重。
3.用药指导按时、按量服药治疗,不能擅自更改服用剂量。服药期间观察牙龈有无出血、尿液颜色变化等。
4.患肢护理保护患肢,做适当的功能锻炼。保持清洁卫生,修剪趾甲,穿棉质袜子和舒适鞋子。
5.院外复查每1-2周复查凝血功能。3-6月复查彩超。不适随诊。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