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生命,我们从未止步!
心脏是我们身体里最繁忙的器官,她的动力来源于心肌的收缩和舒张,而冠状动脉是给心肌输送养分的输送管道,冠状动脉最靠近心室,最早最大承受心脏跳动的压力和血流冲击力,因此冠状动脉极易发生狭窄或堵塞。冠状动脉硬化是冠状动脉发生狭窄病变的主要病因。随着病程发展,一些不稳定型斑块破裂,会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猝死,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类型,其控制,关键在于预防!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但发布不久的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年版)》里多个心血管口服药被限制使用,比如:
参松养心胶囊:限有明确的冠心病室性早搏的诊断证据
稳心片(胶囊、颗粒):限有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的诊断证据
脑心通丸(片、胶囊):限中重度脑梗塞、冠心病心绞痛患者
那么,对于轻中度的冠心病患者,应该如何用药预防呢?
1、“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标本兼治
(1)未病先防
中医自古重视“未病先防”,而西医在冠心病预防方面也从以往的“既病治疗”,转变到重视“未病先防”的理念,西药主要从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调节血脂、抗血小板聚集等危险因素方面,进行提早各干预治疗。
中医认为气虚血瘀是主要病机,无论是心脏的“泵”功能,还是血管的舒缩功能,影响和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都是“气”的表现。阳气充足则血运正常而不致瘀,阳气不足运血无力,则会形成气虚血瘀证,气滞、阴虚、寒凝等致瘀因素也必须在气虚的基础上才能发生。所以,应用益气化瘀方法进行干预(如采用人参、党参、黄芪补气,川芎、丹参活血化瘀),是中医冠心病“未病先防”的主要手段。
(2)既病防变
中医认为,气虚血瘀病机可持续导致冠状动脉硬化斑块加重,仍然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病机,中医药干预仍应以益气化瘀方法为基础。
研究表明,阳气充足则冠状动脉稳定,不易发生心绞痛,阳气不足则易冠状动脉痉挛、内皮功能障碍,甚至板块破损,加重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细胞急性缺血缺氧而发生心绞痛。心阳气不足,久之生寒,冠心病病情逐渐加重,导致心绞痛发作。所以,冠心病中医二级预防,仍以益气化瘀为主,加重时增加治疗阴寒的中药。
因此,冠心病中医一、二预防,要益气化瘀为主,可以选用益气行气、活血化瘀的药物,如益心舒颗粒。益心舒颗粒,由人参、丹参、黄芪、川芎、麦冬、五味子、山楂7味中药组成,益气行气、活血化瘀以复脉,并辅以养阴生津、收敛止汗功效,用于轻中度冠心病(气虚血瘀型、气虚血瘀兼阴伤型)的防治,尤其在胸闷、胸痛、心慌、气短、口干、乏力、气促、头晕等方面疗效突出,虚实结合、标本兼治。
2、适合长期服用,副作用少
冠心病是慢性病,发生发展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绝大多数冠心病患者属于轻中度,所以冠心病用药防治,如果要取得良好效果,在疗效确切的同时,还有一个方面非常重要,那就是药物适合长期服用,而且副作用少。
中医自古就非常重视药物的安全性,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将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中药,疗效优异、毒性小,适合长期服用。比如,人参、丹参、麦冬、五味子等皆为上品,毒副作用小,卷中描述久服有“轻身、益寿、延年”的功效。因此,中医药冠心病一、二级预防用药,应尽量选择这类副作用少、适合长期服用的药物。
多年的应用反馈,人参长期服用,也会导致“滋腻、上火”,因此,加入麦冬、五味子,可在益气同时养阴、生津、收敛止汗,起到不上火、不滋腻的功效。
比如,益心舒颗粒,由人参、丹参、黄芪、川芎、麦冬、五味子、山楂7味中药组成,兼具益气行气、活血化瘀、养阴生津而复脉的功效,气、血、阴、阳综合调理,注重中医“阴阳平衡”论,具有“活血化瘀不伤正、益气复脉不滋腻”的特点,可以满足冠心病患者一二级预防长期服用的需求,副作用少。
3、患者依从性好,坚持长期用药
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提倡“有效药物、有效剂量”,吃吃停停、停停吃吃是二级预防的禁忌。但研究表明,患者常常因为多种因素出现漏服、少服的情况(如收入情况、出院时间、患者的自我调节能力、服药是否方便、是否存在副作用、家人的儿童白癜风的治疗小孩白癜风早期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