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看过的皮肤病9

那些年,我们看过的皮肤病(9)

医院

余音,阎衡,冯林,张颖,郝进,刁庆春

71岁女性,左小腿丘疹、血疱、坏死、溃疡伴痛20余天

PE:左小腿散在针头至鸡蛋大小黑紫色丘疹、结节、血疱、溃疡,溃疡边缘隆起,中央坏死,部分见黑色痂壳形成。

您的诊断?

1

血管炎?

2

坏疽性脓皮病?

3

淋巴瘤?

组织病理

组织病理:表皮坏死、结痂;真皮全层密集的细胞浸润,累及皮下脂肪,中央可见明显坏死及出血。

组织病理

组织病理:在化脓性的区域,低倍镜下即可见到较多量粗大的菌丝,不分隔,分枝呈90°。

组织病理

组织病理:本视野下可以见到菌丝和它的横断面。

真菌培养鉴定:毛霉

毛霉病

毛霉,属于接合菌纲的毛霉目属。毛霉病通常是由根霉和犁头霉等菌种所致。毛霉感染临床上少见,常发生在免疫抑制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

毛霉的皮肤感染最常为外伤或烧伤的合并症,或者播撒性损害的皮肤表现。损害通常表现为进展迅速的红斑、坏死、溃疡,伴有明显的脓性分泌物和黑色焦痂。孤立性的皮肤毛霉病治疗得当一般预后良好,但播撒型的患者死亡率很高(78%-%)。

组织病理:在HE染色和真菌特殊染色下均能看到粗大的菌丝,不分隔,呈90°分枝,与曲霉的区别在于,后者菌丝纤细,分隔,且为规则的锐角分枝。毛霉常侵犯血管,故临床上容易形成坏死和溃疡。

真菌培养鉴定为诊断的金标准。

原发皮肤的毛霉病:面部红色斑块、结节、坏死,其上结黄褐色及黑色焦痂(摘自外院病例)

鉴别诊断

1

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

2

坏疽性脓皮病

3

其他深部真菌病

4

淋巴瘤(结外NK/T)?

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

是由变态反应引起血管的炎性改变。本病轻重不一,轻者仅有皮损数周可愈,严重者可有多脏器受损,甚至危及生命。皮肤损害可为多形性,有红斑、结节、紫癜、风团、血疱、丘疹、坏死及溃疡等,两膝下为最常见,以两小腿下部及足背部皮损最多。

其组织病理为白细胞核破碎的血管炎表现。不为感染的模式可与毛霉病鉴别。

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

右小腿屈侧迅速发生的红斑、血泡、瘀斑和坏死,伴有疼痛。

组织病理:真皮全层片状分布的炎细胞。

组织病理:血管壁纤维素样变性,管周明显中性粒细胞浸润,可见核尘。

坏疽性脓皮病

为破坏性、坏死性、非感染性的皮肤溃疡。皮损好发于下肢、臀部、躯干,初发皮损多种多样,为触痛性的红色丘疹、水疱、脓疱或结节,可短期内迅速坏死形成溃疡。

病理下表现为非特异性的无菌性脓肿,血栓形成、出血、坏死。不可见真菌菌丝或者孢子可与毛霉病鉴别。

坏疽性脓皮病

发生于小腿的大片触痛性红斑、坏死、黑痂,边缘增厚隆起,中央潜行破坏,表面附有恶臭的黄绿色脓液。

坏疽性脓皮病

表皮坏死、溃疡,真皮内大量炎细胞浸润,可见较多中性粒细胞。

可有无菌性脓疱形成。

其他的深部真菌病

如曲霉菌病,着色芽生菌病等,均为深部真菌病,可表现为类似的结节、斑块、坏死、溃疡,毛霉病通常病程迅速,曲霉菌病通常好发于免疫缺陷的患者,而着色芽生菌病病程非常缓慢。

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及真菌培养鉴别,三者的区别在于:曲酶菌丝纤细,分隔,且为规则的锐角分枝;着色芽生菌为厚壁的棕色孢子;毛霉在HE下就能见到粗大的菌丝,不分隔,呈90°分枝。

着色芽生菌病

左小腿经久不愈的多发、增生性结节、溃疡,表面有脓性分泌物(本例患者病史20年)。

着色芽生菌病

表皮向下显著增生肥厚,真皮内可见大量混合炎细胞浸润。

化脓区域可见厚壁的棕色孢子。

此外,毛霉菌病尚需与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等疾病相鉴别,后者进展迅速,临床表现为红斑、溃疡、结黑色厚痂,与毛霉病类似。病理上表现为密集淋巴细胞浸润,细胞异型明显,伴显著血管破坏,免疫组化及基因重排有助于明确诊断。

结语

毛霉病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发展迅速,具有亲血管性,有一定的致死率,临床上迅速进展的红斑、溃疡、坏死及黑痂对本病有提示。诊断依靠组织病理发现不分隔、呈90°分枝的粗大菌丝,真菌培养鉴定为金标准。治疗上目前首选两性霉素B脂质体,≥5mg/kg连续治疗至少3个月,纠正和控制潜在的基础疾病是也改善预后的重要因素。

Thankyou

大美重庆欢迎你

欢迎大家一起学习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白癜风新春巨惠活动
青少年白癜风临床诊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gpanp.com/yhsw/4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