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项研究表明,在血管痉挛性心绞痛患者中,缺血性心脏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痉挛与冠状动脉外膜及血管周围脂肪组织(PVAT)炎症具有相关性。研究者医院KazumaOhyama等共计入选27例乙酰胆碱诱导的左前降支(LAD)发生弥漫性血管痉挛(VSA)的患者和13例疑似心绞痛但无器质性冠状动脉病变或冠状动脉痉挛的患者,采用18F-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18F-FDGPET/CT)及CT冠状动脉造影评估其冠状动脉LAD的PVAT容积及冠状动脉血管周围FDG摄取情况,采用OCT评估LAD外膜滋养血管的形成情况,并评估循环白细胞中Rho激酶的活性。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特征相似。CT冠状动脉造影及18F-FDGPET/CT结果显示,与不伴有VSA者相比,VSA患者的冠状动脉PVAT容积及冠状动脉血管周围FDG摄取量均明显增加;冠状动脉LAD血管周围的目标背景比(TBR)明显更高(1.04±0.03vs.0.85±0.04,P0.),且其程度与乙酰胆碱诱导后的冠状动脉血管收缩反应呈明显的正相关(P0.01)。此外,研究发现,在VSA患者中冠状动脉PVAT容积指数与冠状动脉血管周围TBR程度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在不伴VSA者中不能则并无此现象。另外,OCT分析显示,与不伴有VSA者相比,VSA患者的冠状动脉外膜滋养血管形成明显增加(0.±0.mm2vs.0.±0.mm2,P0.01),循环白细胞中Rho激酶活性也明显增高。不过经治疗后,VSA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周围FDG摄取及Rho激酶活性均显著下降。上述结果提示,冠状动脉痉挛的发生机制不仅涉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高反应性还涉及血管周围炎症反应,PAVT相关炎症在心外膜冠状动脉痉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望成为冠状动脉痉挛的新治疗靶点。研究者指出,虽然,冠状动脉造影等有创检查方法对于诊断血管痉挛性心绞痛而言不可或缺,但18F-FDGPET/CT等多模式方法也可作为评估该病的非侵入性工具。
Medscape.
相关阅读
⊙血管痉挛性心绞痛患者长期使用硝酸酯类可能无益于预后改善
⊙健康肥胖亦可增加缺血性心脏病风险
⊙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致更高心脏病和感染风险
(来源:《国际循环》编辑部)
投稿邮箱:medical
icirculation.
白癜风治疗最便宜的医院北京现在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gpanp.com/yhsw/4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