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传玉教授动脉硬化心血管病变的诊疗和

导报: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在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和防治整体概况如何?

高传玉教授:心血管疾病涵盖面较广,主要包括心脏动脉血管和心脏以外的动脉血管发生的疾病;动脉粥样硬化高发于心血管、脑血管、颈部血管、外周血管,是心血管疾病的主体。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在国内外依然呈上升趋势,也得到世界各地的高度重视。吸烟、血压、血脂、血糖为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心血管疾病防控的有力抓手;此外,环境、饮食、压力、肥胖等也是心血管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清主次对危险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的有效途径。

导报:临床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常采取怎样的防治策略?

高传玉教授:对于动脉硬化,预防和治疗同等重要。首先需要注重对常规危险因素(如吸烟、血压、血脂、血糖等)控制和管理,其次注重早期发现,如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或民众主动定期体检等。目前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手段较多,活动平板监测是一项常规的无创筛查手段,方便廉价,安全有效;超声检查具有廉价便捷、敏感度高、群众普遍接受等优势,可用于已经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具有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此外,多排CT、核磁共振成像等手段也可用于发现心脑血管的病变。如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证据,可结合相关指南有力地开展预防和治疗。

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根据病情可相应采取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等策略。对心血管疾病而言,手术治疗需要综合考虑血管状况和患者自身情况。常见外科手术包括颈动脉剥脱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脏移植术等;得益于器械的发展,心脏血管的介入治疗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最重要的还是药物治疗。

导报:临床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通常使用怎样的用药策略?

高传玉教授:药物治疗包括几个层面,首先是要控制危险因素,如血糖、血脂、血压等。

其次,动脉粥样硬化后,血管内皮容易形成斑块(主要成分是胆固醇),进而导致血栓。抗血小板药物在目前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中应该名列首位,相关药物也比较多,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吲哚布芬等可以阻止血小板激活,抑制血栓形成;又如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被誉为最强的抗血小板药物之一,可用于血栓的治疗;再如肝素类制剂,可针对性地作用于血栓形成过程中凝血因子和凝血酶,抑制血栓形成。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对有关药物组合应用,可以有效地控制血栓事件的发生。

再次,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最直接因素,对胆固醇的控制也是重要的预防治疗环节。他汀类药物是针对斑块形成、血栓事件的重要药物之一,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降低心血管的死亡和全因死亡,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从作用机制来看,他汀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肝脏胆固醇和合成,降低胆固醇含量;还可以改善斑块,一方面使其更加致密、不易破溃,降低斑块破溃风险;另一方面可以缩小斑块,扩大管腔,改善血流状况,使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

此外,目前有一些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生理的炎性介质、改善或延缓动脉内皮炎症过程的药物。研究发现,抗炎药物对血栓、动脉粥样硬化事件也显示出较好的干预作用,提示抗炎药物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或可成为未来研究的新方向。

导报:您如何评价吲哚布芬的应用及临床表现?

高传玉教授:吲哚布芬是可逆性、高选择性COX-1抑制剂,从作用机制来看,可以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中特殊的酶,抑制血栓素A2的形成,减少血小板的聚集、粘附和血管受损。已有相关研究表明,吲哚布芬与现有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具有相当的疗效,且不良反应比阿司匹林更少,有一定的市场空间。

高传玉教授

医院副院长

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省卫生科技领军人才河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主任委员。

专业方向为冠心病诊断与治疗,心囊诊断与治疗。成功实施全省首例完脉内直接支架术等,完成冠脉介入术近万例。发表文章86篇,编写专著6部:授权发明专利1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国家科技二等奖一项,中华科技奖三等奖项,承担省重大项目等课题20多项。

推荐阅读杨清教授: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原则及新理念李拥军教授:冠心病PCI术后并发症的风险与对策唐熠达教授: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治疗对策

赞赏

长按







































甲氧沙林液
甲氧沙林液



转载请注明:http://www.gpanp.com/jdmyh/2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