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管家
绝大多数的中国临床医生对“糖萼”并不了解,医学院的课程里也鲜有提及,中国医生撰写的有关糖萼的文章寥寥无几。
作者|清风TheFatGuy
来源|脑血管病预防与治疗
HansVink教授在公元年之后的大量工作奠定了糖萼相关研究的基础。Dr.Chen等人的工作更是发现了有效修复糖萼损伤的方法,对血管病变的改善有积极的作用。
糖萼是一个很好的标志物,是各种血管病变过程中最早可以被观察到的指标。希望这篇科普小文对中国医生了解糖萼有所帮助。
1动脉硬化是一个普遍问题!
动脉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病变,可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狭窄。动脉硬化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血管疾病,其规律通常是在青少年时期发生,至中老年时期加重、发病。男性较女性多,近年来本病在我国逐渐增多,成为老年人死亡主要原因之一。
引起动脉硬化的病因中最重要的是高血压、高脂血症、抽烟。其他诸如肥胖、糖尿病、运动不足、紧张状态、高龄、家族病史、脾气暴躁等都会引起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硬化斑块是易损的。易损斑块(VulnerablePlaque)是指那些不稳定和有血栓形成倾向的斑块,主要包括破裂斑块、侵蚀性斑块和部分钙化结节性病变。
2易损斑块是怎么形成的?
脂代谢异常(胆固醇异常堆积)血管损伤(糖萼受损)。
1脂代谢异常脂代谢异常是动脉硬化的一个关键点,不仅仅是胆固醇高、甘油三酯高那么简单。
胆固醇是人体必需物质。除了用于合成各种甾醇类激素外,胆固醇还是所有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胆固醇可以导致激素代谢失调和大脑功能障碍等后果。国外最新研究还表明老年人胆固醇高低和寿命长短相关联,胆固醇高的人更长寿。
当LDL和HDL代谢失衡时,会出现动脉斑块。胆固醇不溶于水,必须和蛋白质结合才能在血液中输送。血液中载有胆固醇和其他脂肪(如甘油三酯)的蛋白叫脂蛋白。来自食物的胆固醇高低,其实并不特别重要,更重要的是转运蛋白----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
来自饮食和肝脏合成的胆固醇需要被脂蛋白输送到全身各处,这个任务最终是由低密度脂蛋白(LDL)完成的;而细胞组织中多余的胆固醇也需要运回肝脏处理,这个任务是由高密度脂蛋白(HDL)完成的,只有这种代谢平衡被打破才会出现动脉斑块。
2血管损伤这是现在普遍接受的动脉斑块产生理论。正常情况下,LDL并不会将多余的胆固醇送到血管壁上堆积起来。当多余的胆固醇停留在血管内膜时,HDL可以把它们取出运走,这就是胆固醇的逆向转运。LDL和HDL脂蛋白向血管内皮输送和提取胆固醇是根据细胞需要随时处于动态平衡的,只要两者的比例不失调,胆固醇就不容易在血管壁上堆积起来。
它首先假定动脉血管内皮首先被不确定因素损伤,然后LDL携带胆固醇并将其将透过血管内皮进入血管内膜。LDL在血管内膜被氧化并诱发炎症反应,吸引血液中免疫细胞进入后启动斑块形成机制。这时如果胆固醇在局部血管壁上的堆积速度超出HDL的清理速度,斑块就会不断增大。如果局部炎症还得不到控制,就极易形成易损斑块。
糖萼损伤是血管内皮原始损伤机制的核心,胆固醇异常堆积的前提是糖萼受损。
3糖萼是血管卫士
■糖萼的结构基础:糖萼是血管内皮腔侧表面覆盖着的一层多糖一蛋白质复合物。对内皮细胞表面的这层活性物质的认识可追溯到半个世纪前。糖萼的结构基础
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这层胶状薄膜---糖萼(Glycocalyx),厚度仅在微米数量级。其骨架为蛋白质和大分子多糖,其余90%以上为水分。
这种叫糖萼的结构在生物界并不罕见,比如活鱼的表面就有这样一层粘膜,它的存在使鱼在水中游弋时的阻力大大减少。血管有了糖萼就像是镀了膜的不粘锅一样受到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糖萼的存在,能减少血流阻力,同时使血液中各种细胞和生物分子不容易附着穿透血管内皮细胞。
■糖萼的功能:血管内皮糖萼覆盖于所有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在血管病理生理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分为三大部分:血管内皮糖萼的内皮保护作用(影响内皮细胞功能,调节血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防止细胞在内皮细胞上的粘附),血管壁的选择性通透屏障,血流作用力的力学感受器。
功能
内皮保护作用:可调节血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抑制凝血过程,抑制细胞粘附;作为控制中心调节血管局部微环境稳定,糖萼GAG链形成的非均相表面(heterogene-OUSsurface),为大量血源性分子的停泊提供了可能,并通过三种途径影响着局部微环境(一是受体或者酶及其配体在内皮糖萼上的结合造成其局部浓度的升高;二是血源性分子在糖萼上的结合可能会形成局部的浓度梯度;三是酶及其激动剂或抑制剂的停泊)。
血管壁的选择性通透屏障:血管壁的选择性通透屏障;内皮细胞糖萼位于血液和内皮细胞之间,可通过限制液体和某些分子由内皮细胞膜转运,维持体液平衡,是维持血管通透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血流剪切力的感受器:糖萼在内皮细胞力学信号传导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剪切力(shearstress)通过调控内皮细胞力传导机制,进而影响血管张力、血凝过程、免疫和炎症反应、血管生成与重建等功能及维持内环境稳态。血管内皮糖萼是重要的力学感受器;它是血流作用力的力学感受器,并可防止白细胞在内皮细胞上的粘附。
糖萼的功能
4糖萼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密切关系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涉及多方面因素,真正造成胆固醇在血管壁上堆积形成斑块的原因是:糖萼受损。
糖萼受损--胆固醇堆积--斑块形成--斑块破溃--心梗或卒中,这才是整个发病流程。
糖萼的某些成分受血流的剪切力及血液中某些物质的影响可发生脱落,同时内皮细胞又可以合成新的糖萼,两者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以维持糖萼的完整性。糖萼的各成分维持着合成与降解的动态平衡,糖萼结构的破坏会对其功能产生极大影响。
一旦糖萼的结构完整性受到破坏,就可能造成血管内皮损伤,LDL穿过稀薄的糖萼,进入动脉血管内膜后停留时被氧化,从而诱发炎症反应,启动斑块形成过程。
目前内皮细胞糖萼的变化可能是能够检测到有关血管壁损伤的最早的指标之一,因此糖萼可以用作心脑血管疾病的标志物,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早期诊断。
糖萼与动脉粥样硬化
5破坏糖萼的罪魁祸首是什么?
正常的LDL对血管内皮细胞糖萼没有任何影响,正常LDL也不会破坏糖萼。在颈动脉内皮糖萼厚度正常的部位,正常LDL不能穿过糖萼进入血管内膜。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会损伤血管内皮糖萼,导致LDL胆固醇进入血管内膜呢?
损伤因素
1、高血糖对血管内皮细胞糖萼破坏最大。葡萄糖可以直接对糖萼造成损伤;
2、体内炎症反应对糖萼有直接破坏作用,这也是长期炎症的主要危害之一;
3、吸烟引发的氧化损伤可以迅速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糖萼水平降低。
4、健康人如果紧张焦虑,精神压力大,身体疲劳,睡眠不足,剧烈运动,也会造成血管内皮细胞糖萼水平短期降低;
5、不规则血流破坏内皮糖萼的正常生长。在血管弯曲和分叉的部位如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相对均匀的血液层流变为方向和流速不规则的湍流,导致内皮糖萼短薄稀疏。如果已有斑块造成动脉狭窄,阻碍正常血流,斑块后部也可以形成湍流,加速现有斑块的发展并促进新斑块的形成;
6、老年人血管内皮细胞糖萼水平比年轻人显著降低,表明正常衰老过程可能导致糖萼再生能力下降。
6打响糖萼保卫战?
作为血管卫士,糖萼受损后,LDL(低密度脂蛋白,运输胆固醇的载体)就会穿过糖萼,进入血管内膜,停留时被氧化,从而进一步诱发炎症反应,启动斑块形成过程。易损斑块在外界诱因下突然破裂,溢出脂肪等,导致凝血,阻塞血管,从而引起心梗或卒中;或者破碎斑块碎片随血流进入远端细小血管,诱发中风。
对于“糖萼受损--胆固醇堆积--斑块形成--斑块破溃--心梗或卒中”这整个流程中的任何一环的干预,均可以预防卒中的发生。
细微的生活习惯,经过身体蝴蝶效应般的演变,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生命损失。比如:吸烟,焦虑,压力大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合并高血糖和体内炎症等,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糖萼,进而引发卒中连锁反应。
打响糖萼保卫战,首先要摒弃不良生活习惯(吸烟,焦虑,压力大、刷夜),需注意脂蛋白与脂类的摄入,及时检查监测,如发现易损斑块,及时干预(药物或手术治疗);同时要保持人体处于健康水平(防治各类炎性疾病),防治各种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等)。白蛋白、硫酸软骨素、硫酸乙酰肝素、硫酸皮肤素和舒洛地特对糖萼有保护及修复作用。
征稿投稿邮箱
yxjsjbx
yxj.org.cn商务合作
-
内容转载自白颠病初期招聘SEO/SEO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