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当腿部总觉得凉、麻、痛的时候,大多数人认为是患上了老寒腿或因为工作劳累缺钙等问题导致的腿部不适。前些日子就有患者来院就诊,经过检查诊断为动脉硬化闭塞症,肖德宽副院长告诉他们如果再晚来一段时间,他们就会面临截肢的危险。究竟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种表现,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血管疾病,主要是腹主动脉、髂动脉、股动脉等大、中动脉内膜增厚变硬,形成粥样斑块及钙化,血管逐渐变得狭窄,甚至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动脉血管闭塞,表现为下肢缺血症状,按照病情变化有下列临床分期:
1、轻微主诉期:患者仅感觉到患肢皮温降低,怕冷,或轻度麻木,活动后易疲劳,肢端足癣易发生感染而不易控制。
2、间歇性跛行期:当患者在行走时,由于缺氧和缺血,较常见的部位是小腿的肌肉产生痉挛、疼痛及疲乏无力,必须停止行走,休息片刻后症状有所缓解,才能继续活动。如再行走一段距离后,症状又重复出现。小腿的间歇性跛行是下肢缺血性病变最常见的症状。
3、静息痛期:当病变进一步发展,而侧支循环建立严重不足,使患肢处于相当严重的缺血状态,即使在休息时也感到疼痛、麻木和感觉异常。疼痛一般以肢端为主。
4、组织坏死期:主要指病变继续发展至闭塞期,侧枝循环十分有限,出现营养障碍症状。在发生溃疡或坏疽以前,皮肤温度降低,色泽为暗紫色。早期坏疽和溃疡往往发生在足趾部,随着病变的进展,感染、坏疽可逐渐向上发展至足部、踝部甚至小腿,严重者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在古代,祖国医学对于此病早有记载,《医宗金鉴》、《外科正宗》里均有详尽记载:阴寒客于脉络,寒凝血瘀,血瘀血滞,瘀久化热,热毒壅滞,血败化腐。其病因机理为痰浊、血瘀内生、痰瘀互结,阻塞脉道。中医属于“脉痹”范畴。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因比较复杂,其中最主要、最危险的致病因素有两个,一是吸烟,二是糖尿病。另外,高血压、高血脂等也会加速全身血管的动脉硬化。事实上,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发病率是很高的,65岁以上者,不论男女,发病率都可能超过10%,相当于这个年龄段人群10个人中就可能有1个患病。此病发病年龄多见于50岁-70岁人群,并且有发病年龄提前的趋势。观察一下我们身边的亲戚朋友,如果一次走不了米,行走时一瘸一拐的,总得走走歇歇,小腿与脚发凉,还有些麻木感,就应当警惕,很可能是下肢动脉缺血造成的,如果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任其继续发展,最后可能出现下肢坏死、溃烂。我国因为这种情况截肢的每年约有几十万人。
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应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患者可以先自行观察走路是否有跛行?还有一个简单的自我检查方法:摸摸小腿、足背,感觉一下小腿与足部温度是否降低或发凉?足背上的动脉搏动是否减弱或很难摸到搏动?如果脚背发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很难摸到搏动,很有可能就是下肢血管狭窄、闭塞了。医院做个下肢动脉彩超或CT检查,就能明确诊断。患者日常应适当锻炼,生活有规律,患肢保暖,避免高脂、多盐、过甜食物,不吸烟: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的患者,应控制好血压、血糖,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专家介绍肖德宽副院长中国医师协会会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
医院副院长
专家介绍:
肖德宽,医院副院长、国内知名血管外科中医医学专家,从事周围血管疾病临床治疗、科研及康复工作30余年,曾在各大三甲名院进修,获得国家名老中医亲自授受,具有丰富的周围血管疾病临床经验。多次出席国内外血管外科疑难杂病研讨会并发表专题报告,先后被新华网、北京晚报、北京电视台、北京青年报等多家媒体特约报道。
擅长治疗一、血管外科:脉管炎、糖尿病足、老烂腿、动脉硬化闭塞症、雷诺氏病等周围血管疾病治疗。
二、普外科:擅长多种微创手术,静脉曲张手术、肛肠科手术(痔疮、肛瘘)、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