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血管痉挛用药及注意事项
脑血管痉挛即“颅内动脉的持续性收缩状态”,可见于颅内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颅脑损伤后、颅脑手术、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等。
分类
药物
注意事项
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尼莫地平
①通过阻止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钙异常内流来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能降低血管痉挛所致的缺血性神经功能损伤,减少死亡率,改善预后,是临床防治脑血管痉挛常用药。
②尼莫地平:是一种具有颅内血管高度选择性的第二代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对于颅内血管以外的其他血管扩张作用较弱。此药不会增加颅内压和再出血的风险,但应注意可能出现的低血压。
③尼卡地平:与尼莫地平类似的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几乎具有同等的药物活性,可减少30%的血管痉挛,暂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但对预后却没有改善。
尼卡地平
血管扩张剂
罂粟碱
①为生物碱类血管扩张剂,可抑制环磷酸腺苷和3,5-环磷酸鸟苷磷酸二酯酶活性,通过对平滑肌细胞的直接作用诱导脑动脉和冠状动脉的血管扩张作用。
②局部使用可高度选择性作用于痉挛动脉,缺点为作用时间短暂,对老年患者的血管舒张作用下降。且具有神经毒性,可致神经功能减退。
蛋白激酶抑制剂
法舒地尔
①是一种蛋白激酶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Rho激酶活性,减少血管平滑肌细胞对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高的敏感性。
②为避免诱发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的危险性,应在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颅内动脉瘤被夹闭或栓塞后再开始使用,且用药时间不宜超过2周。
镁剂
硫酸镁
对脑血管痉挛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不建议用于预防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l)。
他汀类药物
辛伐他汀、
普伐他汀
能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改善预后,目前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其他如维拉帕米、依布硒啉、内皮素1a拮抗剂和硝酸甘油贴膜治疗血管痉挛具有一定前景。
二.冠脉痉挛用药及注意事项
冠状动脉痉挛(CAS)是缺血性心脏病的共同生理病理基础,并广泛参与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因发生痉挛的部位、严重程度以及有无侧支循环等差异而表现为不同的临床类型,包括CAS引起的典型变异型心绞痛、非典型CAS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AMI)、心力衰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及各类心律失常等,统称为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CASS)。
分类
药物
注意事项
硝酸酯类药物
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5-单硝酸异山梨酯
①可舒张侧支循环动脉,增加缺血区域的血流供应,预防和逆转冠状动脉收缩和痉挛。常用剂量范围内,不引起微动脉扩张,可避免“冠脉窃血”现象的发生。
②连续用24h后可发生耐药,进而疗效减弱或缺失,且可能会造成内皮功能损害,对预后产生不良影响,不宜采用覆盖全天的给药方式即保证提供每天8-12h的无硝酸酯或低硝酸酯浓度。
③会引起青光眼者眼压升高;可引起颅内压升高;已使用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者如24h内使用西地那非及伐地那非,48h内使用过他达拉非等,不可用硝酸酯类药物,以避免引起严重低血压。
钙通道阻滞剂(CCB)
地尔硫?
①可扩张冠状动脉,拮抗冠脉痉挛,增加冠脉血流量。CASS急性发作期的顽固性者使用硝酸甘油无效,或可能因反复或连续使用而产生耐药,可改用短效CCB或两者联用。
②长期使用CCB治疗冠脉痉挛性心绞痛(CSA)后突然停药可能出现症状加重的反跳现象,应逐渐减量。
③CASS稳定期治疗可选用如地尔硫?、硝苯地平、氨氯地平和贝尼地平。地尔硫?适于心率偏快且心功能良好者;硝苯地平缓释或控释制剂主要适于心动过缓和合并高血压的CASS者;氨氯地平适于合并心功能不全、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的CASS者;贝尼地平具有对L、T和N通道的三通道阻滞作用,起效平缓,能改善临床预后并降低死亡率,在减少复发和降低心脏事件方面优于传统CCB,且不激活交感,对心率无明显影响,水肿发生率相对较低,适于各类CASS者。
硝苯地平
氨氯地平
贝尼地平
β受体阻滞剂
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
①能抑制心脏β肾上腺素能受体,从而减慢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压,减少心肌耗氧量和心绞痛发作,增加运动耐量。合并有冠状动脉器质性狭窄或严重心肌桥,且临床主要表现为劳力性心绞痛者,若CCB和硝酸酯类疗效不佳时可慎重联用高选择性β阻滞剂。
②有致α受体兴奋、诱发冠脉痉挛的可能,冠状动脉无显著狭窄的CASS者禁忌单独使用。
钾通道开放剂
尼可地尔
①有开放KATP通道和硝酸酯类双重作用机制,可有效扩张各级冠脉,尤其是冠状动脉微小血管,缓解冠状动脉痉挛,在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的同时不影响血压、心率及心脏传导系统,无耐药性,可长期应用。
②禁用于心源性休克者;伴有左心室衰竭者;低血压者;特异性体质者;正在服用磷酸二酯酶阻断剂如枸橼酸西地那非、盐酸伐地那非水合物、他达拉非者;青光眼者;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者。
他汀类药物
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
①可显著降低CASS的发作频率,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②根据CASS的临床类型确定胆固醇的目标值或降低幅度,坚持长期应用,但尚无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
参考文献:
1脑血管痉挛防治神经外科专家共识[J].中国卒中杂志,,3(5):-
2邱忠明等译.脑血管痉挛血管内治疗的重症监护指南[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1(6):-
3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49(3):-
4脑损伤神经功能损害与修复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2):
5尼莫地平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专家共识[J].中华创伤杂志,,27(1):8-10
6杜伟等.解读《欧洲卒中组织年颅内动脉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47(1):63
7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3(4):-
8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10(6):1-
9硝酸酯类药物静脉应用建议[J].中华内科杂志,,53(1):74-77
10硝酸酯在心血管疾病中规范化应用的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38(9):-
11戚玮琳等.日本冠脉痉挛性心绞痛诊疗指南简介[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37(1):61-63
12曾定尹.《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J].中国循环杂志,,30:82-84
高丽丽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