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接受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价值。
方法:选取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例为研究对象,时间选取为年1月~年2月,以计算机随机化法分组,两组均接受ACEI/ARB、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等药物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接受阿司匹林+辛伐他汀治疗,实验组同时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结果。
结果:实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0%),P0.05;实验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提高治疗的效果,对症状进行改善,意义重大。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处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冠状动脉综合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人们生活压力的加大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出现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原因较多,包括冠状动脉狭窄、硬化、不稳定斑块内出血等,其斑块纤维帽存在裂隙,在其表面存在血小板聚集的情况,对其冠状动脉进行刺激,导致出现痉挛,从而发生缺血性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会对生命健康造成威胁,临床实施降脂治疗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行改善,有着积极的意义,可有效将出现心绞痛发作加重、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几率降低,对疾病死亡率进行控制。本文主要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价值予以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例为研究对象,时间选取为年1月~年2月,以计算机随机化法分组,每组50例。实验组年龄60~87岁,平均年龄(68.52±5.56)岁,病程5~13年,平均病程(11.25±3.58)年,男性28例,女性22例。对照组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68.60±5.71)岁,病程5~12年,平均病程(11.29±3.55)年,男性29例,女性21例。两组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两组均接受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等药物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接受阿司匹林+辛伐他汀治疗,阿司匹林口服用药,1次/d,睡前用药,每次剂量为mg;辛伐他汀药物口服,1次/d,每次剂量为20mg,于睡前用药。实验组则同时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阿司匹林口服用药,1次/d,睡前用药,每次剂量为mg;氯吡格雷口服用药,1次/d,晨起用药,每次剂量为75mg;阿托伐他汀口服,1次/d,睡前用药,每次剂量为10mg。两组均接受治疗14d。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治疗的效果(显效:治疗结束后,心电图基本已经恢复正常的状态,疾病症状消失或减轻,与治疗前相比,硝酸甘油使用量减少,减少大于80%;有效:治疗结束后,心电图明显好转,处于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每周发作2次及以内,与治疗前相比,硝酸甘油使用量减少,减少大于50%;无效:心电图检查结果、疾病发作次数、硝酸甘油使用量,均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以显效率+有效率作为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情况观察分析,并对比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心绞痛持续发作时间。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通过SPSS21.0软件,作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通过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对比:实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0%),P0.05,如表1。
2.2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时间对比:实验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2。
2.3两组不良反应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几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3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的相关纤维斑块发生破裂,受到血小板黏附、血栓腔内形成等的影响而形成,使得冠状动脉狭窄;或是冠状动脉内膜受到损伤,其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使得冠状发生不完全的阻塞,心肌供血减少,从而出现疾病。目前,不稳定型心绞痛分为恶化型心绞痛、卧位型心绞痛、静息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混合性心绞痛等,这仅是基于对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的深入认识,也表明了这类心绞痛临床上的不稳定性,若不能接受及时的救治,则会导致疾病发展,出现急性心肌梗死,从而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阿司匹林、抗凝药物、β2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硝酸酯类药物是目前对不稳型心绞痛实施治疗的主要药物,但是药物单独使用,疗效并不理想,且会增加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类药物,可对心绞痛炎症反应进行抑制,能够对血小板环氧化酶抑制,间接对其血小板内的血栓素A2释放抑制,控制前列环素的大量形成,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氯吡格雷是一种ADP受体拮抗剂,可以对ADP受体阻断,对血小板活性因子的大量释放进行抑制,从而对巨噬细胞的增殖以及迁移造成影响,对斑块内的相关炎症反应进行抑制,促进斑块稳定性的增加。同时,氯吡格雷还可对腺苷环化酶(血小板内部)的形成进行刺激,控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出现血栓形成。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发挥持久、强效的作用,且安全性较高。他汀类药物具有炎症反应抑制、调脂、粥样硬化斑块稳定等作用,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应用,具有一定的价值。阿托伐他汀是他汀类药物,具有较好的降脂作用,且可对炎症反应进行抑制,促进硬化斑块的稳定,从而减少出现冠状动脉急性事件的几率。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不仅可起到较好的协同作用,还能对出现心源性猝死等不良反应进行控制,安全有效。综上所述,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不仅可减少心绞痛发作的次数以及时间,提高治疗的效果,而且不会导致出现心绞痛发作加重等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对改善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文摘自:北方药学年第16卷第3期
作者:栗明星(医院心血管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