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没有胆固醇就没有动脉硬化

《“没有胆固醇就没有动脉硬化?”简单实用的血脂管理总结》(一)血脂异常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密切相关。血脂化验单上最重要的是以下四个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其他血脂指标要么还在研究之中,要么在临床上不实用。血脂的计算可以参考以下公式: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5甘油三酯(TG)。当甘油三酯(TG)水平很高时,上述公式不准。(二)上述四个指标中最重要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即所谓“坏胆固醇”,是调脂治疗防治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首要干预靶点。有人认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越低越好,Thelowerthebetter!但过低会不会引起其他不良反应呢?毕竟胆固醇是人体合成代谢过程中一种重要原料物质。一般认为目前的调脂药物不会让胆固醇低到没有,有少量研究认为胆固醇过低可能会导致不良后果如脑出血增加——可惜至今未形成公论。(三)江湖上人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好胆固醇”,其受遗传因素影响比较大。此指标越高,发生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反而越少,反之,此指标越低,发生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反而增加。可是,目前的所有用药物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临床试验都折戟沉沙,没有取得临床获益的结果。换句话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即使偏低,难以去干预它从而使临床获益。总胆固醇(TC)多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相平行,但如前血脂计算公式所示,总胆固醇(TC)会受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的影响。总胆固醇(TC)显著升高主要原因与脂蛋白代谢相关酶或受体基因发生突变有关,年龄、性别、饮食也有一定影响。所以有些人说自己饮食已经够清淡了,为什么胆固醇还是很高?请不要怀疑人生,要考虑基因突变。(四)甘油三酯(TG)测定结果与饮食、时间有较大关系,同一个体不同时间段测定其数值可能有较大差异。甘油三酯(TG)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没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关系那么强。如果甘油三酯(TG)严重升高,即≥5.7mmol/L时,需要考虑应用贝特类、高纯度鱼油制剂或烟酸治疗,以预防急性胰腺炎的发生。遗憾的是,这些药物对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尚缺乏临床试验获益的证据。如果甘油三酯(TG)不是严重升高的话,临床上又要优先处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胆固醇为主的调脂药物(如他汀类)与降甘油三酯(TG)为主的调脂药物(如贝特类)联合应用应该谨慎,以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五)控制血脂的首要目标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改善生活方式——包括调整饮食、运动、戒烟、限制饮酒、精神心理等始终是处理“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问题的重要基础。目前市面上降胆固醇为主的调脂药物主要有三种:他汀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PCSK9抑制剂。其中他汀类药物是基石,应该首选。经他汀类药物降胆固醇后未达标者,可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或(和)PCSK9抑制剂治疗(“瑞百安—依洛尤单抗”已在中国上市)。中国新版血脂指南根据不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危险人群设定了不同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目标值。1.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极高危者,不管血脂水平如何,直接他汀类药物治疗。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稳定性冠心病、血运重建术后、缺血性心肌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目标值是<1.8mmol/L。属于二级预防。2.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高危者,包括:任何成年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9mmol/L、4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在1.8~4.9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目标值是<2.6mmol/L。这些高危患者直接他汀类药物治疗。属于一级预防。3.不属于上述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极高危者、高危者,根据有无高血压、有无伴随其它危险因素,再细分为高危、中危、低危。中低危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目标值是<3.4mmol/L,中危者若<55岁,又可以细分余生危险,余生危险若为高危者,又是一笔账,有点麻烦,略过不提。按照新版高血压指南,高血压中危组以上即可考虑应用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年轻者可能不适用)。属于一级预防。既然4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定醇(LDL-C)在1.8~4.9mmol/L即为高危组,需要他汀调脂治疗,那么高危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目标值<2.6mmol/L就甚奇怪。另外,中国新版血脂指南在“卒中”一节中说:“若患者基线LDL-C≥2.6mmol/L,他汀类药物治疗效果证据明确;而基线LDL-C<2.6mmol/L时,目前缺乏临床证据。”严重的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导致的缺血性卒中,仍然推荐目标值LDL-C<1.8mmol/L,甚奇怪。(六)中国新版血脂指南有点啰嗦麻烦,不如美国新版胆固醇管理指南利落干脆且实用,不过中国新版血脂指南不同意美国专家提出的高强度他汀治疗,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建议中国人群起始应用中等强度他汀治疗,不达标再加量他汀或联合应用依折麦布等其他调脂药物(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可能开始即要用大剂量他汀)。何谓中等强度他汀剂量?本地区常用的阿托伐他汀10-20mg、瑞舒伐他汀5-10mg、辛伐他汀20-40mg。美国新版指南建议东亚人群选用其它他汀优先于辛伐他汀;亚洲人使用瑞舒伐他汀应该从小剂量开始;特别指出日本研究所用中等剂量他汀即可。美国新版胆固醇管理指南推荐以下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必要时合用依折麦布或者PCSK9抑制剂,合用的推荐强度不是很高):1.临床确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患者直接高强度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稳定性冠心病、血运重建术后、缺血性心肌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等。2.成年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9mmol/L,直接高强度他汀治疗。3.40-75岁有糖尿病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1.8mmol/L,直接中等强度他汀治疗。4.40-75岁没有糖尿病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1.8mmol/L,可用在线的或者下载的APP计算10年ASCVD风险,若≥7.5%,可考虑应用中等强度的他汀治疗。开始治疗前应充分评价治疗获益与风险、价格、患者价值观等,评估风险越高,越推荐使用他汀治疗。注意:由于40岁以下太年轻,10年ASCVD风险计算不太准确,75岁以上属于“人生自古谁无死”,高龄估计不好计算10年ASCVD风险或者缺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个体化而定。在线计算10年ASCVD风险:







































中科白癜风
老牌白癜风专家会诊



转载请注明:http://www.gpanp.com/dmyh/4002.html